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黄伯超。
张、黄二人,合作也已经很多年了,彼此都十分信任。作为定海纺织厂的大买办,张绍宗常年在黄伯超这里采购棉花、土布。棉纱是宁波的纺织厂需要的中间品,耐磨耐穿的土布在劳动人民群体中非常受欢迎,尤其是那样体力劳动者,根本不愿意买宁波当地机器产的布,而是买价廉物美的大顺或清国土布。张绍宗作为买办,没做成一笔生意都能领到5%的佣金,资金增幅非常迅速,以至于他都可以一掷千金,与黄伯超合办裕大昌纱厂,开始机器纺纱了。
但与清国不同的是,裕大昌纱厂的机器较为传统,顶多是参照了一点宁波定海纺织厂的设计做了些改进罢了,就这还是张绍宗这个定海纺织厂挂名采购经理提供的。但出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改进都无法实施,因为定海纺织厂现在已经采用全蒸汽动力了,机械传动部分的机器也是从本土进口的,就顺国的工业水平,怕是还无法仿制。或者即便可以仿制,其精度和耐用性也不行,还不如放弃。
所以说,裕大昌纱厂的技术水平并不高,未来可能还没有冯瑜正在筹建的海州纺织局的技术水平高。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你顺国没有出海口呢?英国、荷兰、法国的商人确实想来和你做生意,但东岸人霸占了崇明沙,在上面架起了大炮,天天小炮艇巡逻着,人家想来也不敢啊!说穿了,这事的根子还是在东岸人身上,他们将长江视为禁脔,不准其他人进来贸易,独享超额垄断利润。
顺国现在要想引进技术,来源除了东岸一家之外,还真没什么别的渠道了。所以,当初人家拼了命地想在广西、广东那一片捞个出海口,也是有原因的。没有出海口,那就永远受制于人,永远是被东岸势力包围着的可怜虫。外国的先进武器、先进战法、先进技术、先进思想无法引进,发展前途自然大大受限。在这一点上,他们甚至还不如死敌满清政权,想想还真是挺让人懊恼的。
张绍宗最近也在想办法。他在裕大昌里投资了不少钱,大概占了三成股份的样子,因此这事由不得他不上心。他想到的突破口是,利用自己在宁波和定海纺织厂相对不错的影响力,说服他们出口一些较为先进的纺纱设备给裕大昌。哪怕是库页岛生产的木、铁混合的落后设备也没关系,他们都需要!
张绍宗给出的理由是裕大昌是纱厂,生产出来的纱锭可以出售给定海纺织厂,且大家之前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裕大昌纱厂的产量和效率提高了,那么定海纺织厂的产量也能随之提高。以如今的市场形势,这是可以赚更多的钱的,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张绍宗不确定东岸人会不会接受他的这个说法,但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他在当地还有不少朋友,使点钱让他们帮忙说和一下,应该也是有可能的吧?裕大昌纱厂,实在是太需要现金的纺织技术与设备了,不然就仍然是一个乡下作坊的水平,大号的作坊!
而如果张绍宗成功说服东岸人,引进一整套的纺纱设备与技术——哪怕是落后一两代的也没关系,在中国足够先进了——那么裕大昌纱厂便可以一飞冲天,成为大顺乃至整个天下最成功的现代化机器纺纱厂。当然了,这是因为张绍宗不知道满清的海州知州冯瑜也在与英国人洽谈引进全套纺织设备,而且还是蒸汽动力的,比大顺的高级多了,不然的话他怕是不会这么乐观。
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大陆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清国和顺国,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大规模的针对传统产业的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制茶业、航运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业等等,是这些资本第一轮投资的重点对象。双方之间的区别是,清国方面政府显得更为重视,并挤出了一定的资源,投入到了这些新产业之中,而顺国官方却对此不管不顾,几乎没投入任何资金,这或许和他们的财政状况远较清国更为糟糕有关。
张绍宗最近一年内多次往返宁波和湖广,因此通过东岸人的渠道也隐隐约约知道一点清国那边的状况。尤其是前些年声势浩大的茶叶商战,一度让东岸人也有些吃惊,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却也给清国留下了一点现代化工业制茶的基础。毕竟,那些焙茶厂的厂房、设备和工人们都在,茶叶公所换了一波老爷们之后,总还是要把这些东西继续运转起来的,因此还是有一些好处的。
不过张绍宗受东岸人影响,对清国这种操作工业化的模式不是很看好。清国的那些企业在起步阶段能得到朝廷的资金固然好,而且朝廷可能还会通过外交途径帮忙解决技术引进的难题,但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外行指挥内行,瞎胡搞,最后指不定就把厂子搞黄了。
而且,企业的很多权力被把持在官员手里,私人股东们出于种种原因,不敢过分得罪,最后往往导致厂子里被塞了一堆不学无术之辈,偏偏这些人很多时候还把持着实权部门,结果便是贪污腐败盛行,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顺国这边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私人投资建成的。官府没钱,也不会搞厂子,因此只能放手,任商人们自己去折腾,反正只要能让他们收到税费就行。撑死了有一些军头们看着厂子生意不错,想进来分一杯羹,但好的一点是他们只要钱,并不实际参与厂子的日常运营与决策,这就给了像黄伯超、张绍宗这类专业人士以极大的自由度,让他们不用被外行掣肘,可以专心于企业的经营,将厂子做大、做强。
清、顺两国的不同模式基本上是各有利弊,谁能做得更好,还得看各自实际中的操作谁更出色了。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无论是哪种模式,高效也好,低效也罢,其实都是在扎扎实实提高两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财富生产能力。只要他们不怕失败,长期坚持下去的话,是肯定会出效果的,这一点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