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孔昭慈,山东曲阜人,正宗的孔夫子第七十一代裔孙。
其实,遍看孔家的后裔们,在清代,能够真正显赫门庭的人那可真是寥寥无几的。原因很简单,为了统治住比本族人数不知多了多少的中华疆土,满清政府必须要高举孔夫子的大旗,举是要举的,但满清政府不会完全听这个泥像的圣言,他的后裔们一样必须得剃发易服,不要说是孔夫子的后人了,假使孔夫子再世,这个辫子他也得照样拖在身后。
孔夫子变了,他是满清塑造的孔夫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从前那个孔夫子说的话,现在他还敢说吗?一定不敢。他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谁是“王”?自然是现在坐在龙庭上的这个了。为了避免前后矛盾,也许他还会唱民族和谐、民族一家的优美曲调。甚至当他看到了那篇李秀成的文章及《红星报》社论的时候,一定会说那都是谬论,满清是兄弟,自己人,既然是兄弟,谁当王还不是一样。
这只是猜测,不过,从满清大封孔夫子,又如同优待自己八旗子弟那样的优待其后人来看,很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唉,汉人就是这点可怜啊!很会随遇而安。所以,几乎和满八旗类似,孔家人自然守在老祖宗的牌位下,尽情享受一切,不思进取,自然,也就不会有几个有出息的人了。
孔昭慈倒是个进士出身,外放广东、福建一直做的都是个小小的知县,当林万青领导的大起义爆发的时候,他也没有袖手旁观,就如同被挖了祖坟一样,亲率乡勇助战。林万青部遵照天朝统一安排退守发展闽西根据地,福建官员大肆宣扬其战绩,向朝廷邀功请赏,他自然也不落后。于是,得到了个台湾知府的缺位。
台湾穷,这个知府虽然不如内陆的好,令孔昭慈欣喜的却是在天朝大军横卷闽粤各省的时候,他却躲过了一场大劫难。
随着战局的发展,起初还沾沾自喜,或者还对他的大清朝抱有极其强大幻想的孔昭慈感到了危机。他发觉,尽管太平军没有大规模进攻台湾,也没有像他的主子当初那样实行海禁,可是,台湾这个孤悬在外的小岛还是被完全隔绝孤立起来了。他们得不到任何来自内陆的接济,大清管不上他们,内陆的民众、甚至是洋商都不肯和他们发生任何贸易往来。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英国人和美国人上岛了。为了这个,他着实兴奋了一阵子。这不能说他是喜欢洋人,不要大清的气节。其实,他就好比被困在荒山上,许久不见外人的孤苦者,偶然看到了活生生的同类(当然,这些同类长得和他尽管有区别),哪能不兴奋呢?
更何况,他手里还拿到了大清朝廷的圣旨。要说这份圣旨也是来的难得,居然是乘坐英国商船才送进来的。也许是朝中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来台湾吃这个苦,也许还是朝廷就想坚定他的忠心。这次太后是格外地开恩,一下就给了他三个头衔,福建巡抚兼台湾知府、台湾兵备道。太后还特意高度评价了一年多来他在台湾的重大贡献,希望他恪尽职守,为将来反攻大陆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孔昭慈高兴了几天。一是,孔家大户掰着指头数,能够在大清朝任职最高的也就是当过兵部主事,后来在贵州按察使任上被太平军斩首了的孔庆鍸了,没想到,他算是为祖上争得了一个大荣誉,福建巡抚,还是从一品的巡抚,尽管这个帽子显然是个空头的,毕竟以后的家谱上总要记下这闪亮的一笔。
其二呢,知道了朝廷允许英美驻使台湾,这就至少能够解决一些他的眼前急。他本来担心跟洋人走近了以后会遭到后人的唾骂,现在可好了,可以放开手去干,只要对大清反攻大陆有利就成。至于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丧权辱国的事情,只要朝皇上、太后那里一推了之,是皇上和太后叫我做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他的确想了不少的高招,诸如购买洋枪洋炮,从英美商人手里采购些急需的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稳定住岛内渐渐不安的局势。可惜,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罗锅子上山前(钱)紧,圣旨是来了,来了一张纸,换走的却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