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入了正门,前面便是一个院子,院子不大,但布置还算不错,一花一草,一石一树都动了些心思,显得错落有致,让人心生好感,若是搁在往日,杨峥少不了要欣赏一番,但今日着实没这个心思,二来院子里还有比美景更吸引人的东西——书本。莫名其妙来这个时代后,杨峥也算是做了十几年的官儿,平日里出入的也多是王侯公顷,达官贵人的庭院,要说书本还真是看到了不少,可大多数都是整整齐齐的被摆在书架上,给人的感觉也是美的享受,但细细回味一番,那些书本是不真实的,一本书是用来做学问的,用来品读的,而不是用来的装饰的,所以做了十几年的官儿,什么都羡慕唯独不羡慕书架,可眼前的感觉却大不相同,首先这些书本不是放在书架上的,而是密密麻麻的放在了院子的书桌上,你若细心看发现许多的书其实都被笔端写过,有的甚至写了好几遍,一看就是这些书是被人看过,看得还十分认真,而这个人无疑是杨荣了,以杨荣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的头衔,平日里该是忙成了一团浆糊才是,哪有功夫来看书做学问,可看到地面上的书中笔记,却又是实实在在出在他的手笔,不免让人生出几分感慨来,杨峥想起自己数十年来,不用说四书五经,便是三字经也不曾诵读过,前些时日咬牙读了几遍《论语》还是被女儿一连串的问题给难住了,为了维持父亲的脸面,杨大人才一脸不愿意的去翻阅了《论语》,比起人家来自己可算是懒惰不堪了,心头好奇,忍不住弯腰拿起了一本《论语》,这本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圣人之言前前后后不过二十篇,言行并不多是四书五经里薄的一本,可杨峥拿在手里的《论语》凭感觉足足厚了几倍还不止,前世的时候杨峥就听人说过,真正有大学问的人读书是有两个过程的,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他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因此所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是,这个过程主要是个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学”并不到此为止,“懂”并不到此为透.要真正学会学懂还必须经过“由厚到薄”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当他们把书中的内容和精神做到了深入钻研,透彻了解,掌握了要点和关键,这个时候书本就变薄了,直到最后把书中的所学的东西做到懂,彻底懂变成了自己的学问,这个时候书本与他们而言毫无用处,很明显杨荣平日里就是这么看书的,随手翻了几页,书本上的各种注解、典故出在哪里、甚至书中语句孔子何时所说都做到了详细的归纳,最让杨峥感到惊讶的无疑是来自最后的书页,几张空白的纸张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考证,如他认为《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也就是说他通过比较与考究认为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他的结论是儒家学子除了师承之外亦有掌门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闵子亦称子,冉子、闵子早逝,故师承的儒家掌门,只能是曾参,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颜回,虽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没来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记载,故不称子,可能是家人所记。原宪,膝雕开,虽然收徒,世称子思子,膝雕子,但论语所记,亦不是弟子记载,故亦不称子,多半是师兄弟偶而提及。这一番结论可算是杨峥震撼了一把,但凡读书人那个不是把《论语》当做了孔夫子的著述,即便是他这个拥有二十一世纪意识的现代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偏偏眼前的这个古人却提出了质疑,还认认真真的考据了一番,以此足以看出杨荣平日里读书做学问的态度。
就在杨峥感慨的时候,杨荣已开口说话了:“老夫还担心今日落魄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