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杨彼此会心的一笑,谁也没说,但谁都看得明白,一个朝廷没有什么比君臣和睦来得更重要,而要做好这一点,光靠据理力争,刚正不阿是远远不够的,做臣子的还得懂得谦让,什么时候该让,什么不该让,唯有明白这一点才能做好君臣和睦的第一步,自三杨内阁组建以来,在这个让字上,可谓是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当年,皇祖爷为为了彻底解决元朝蒙古的残余势力,自永乐八年开始,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先后五次,迫使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我大明朝称臣纳贡。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保我大明数十年边疆安宁,如今鞑子势头日益强大,朕岂可不闻不问,朕决议效仿皇祖对瓦刺用兵?”
虽说这个结果,众官儿早已预料,可听皇帝亲口说出来,还是有些惊讶,而那些浑浑噩噩的官儿,直到此时看到皇帝的神情,语气,才明白原来皇帝早就有了这个打算,心头既后悔自己明白的太迟,又羡慕人家杨峥误打误撞之下立了一个大功。
“皇上,出兵不是小事,兵马、粮草、将帅还需斟酌,请皇上三思才行?”胡滢想起自己户部尚书的身份,急忙上前劝说道。
对于胡滢的不知趣皇帝有些不耐烦,摆了摆手道:“瓦刺的心思,态度,胡爱卿也都看到了,今日我大明国富民安,若不趁着瓦刺尚未成气候出兵打压一下,难道要让朕死了后,我大明百姓饱受瓦刺的欺辱么?此事,朕心意已决,不容多说,诸位还是商议着谁来领兵为好?”
一听领兵,杨峥下意识的缩了缩脖子,这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弄不好就得魂归大漠了。
场上众人看皇帝这心思,也没人再说话,纷纷低头思索着合适的将领,不多时有人就站了出来,抱拳道:“英国公文武全才,自永乐七年至永乐十三年年,三次平定交趾叛乱,功勋卓绝,切随永乐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经验老道,最为合适,微臣举荐英国公担当此次出兵瓦刺主帅?”兵部侍郎王骥再一次第一个站出来大声说道。
英国公在朝中威望极高,且有三次平定交趾,威名远传海外,的确是合适人员,所以王骥一经推荐,立即得到了不少人附和。
皇帝尚未来得及应和,却听得都察院吴中上前道:“微臣举荐奉化伯滕定?”
滕定父瓒住,元枢密知院,朱元璋起兵后,才过来投诚的,为人颇有些战功,授会州卫指挥佥事,赐姓滕。从燕起兵,进燕山右卫指挥使的时候死了,滕定便接下了父亲的职位,屡从出塞,有功,进至都督佥事。宣德四年封奉化伯,禄八百石,算是当朝一等一的武将,吴中的举荐同样获得了不少人赞同。
跟着下面的举荐就跟下饺子似的,礼部举荐太子太保朱勇。
刑部也来凑热闹,举荐边防守将萧授。
工部举荐参将赵安。
其他都察院、吏部都有举荐,自始至终杨峥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起先他还有些紧张,以为自己是抢手货,却不想人家根本没惦记你,既感到几分失望,又暗自感到庆幸,心道:“这年头做名将,果然是个风险高的事情,幸亏咱早早就退了出来,要不然今日这场面还能少得了自己。”因不关乎自己的事情,杨大人也就高高挂起,依他的经验,六部加上都察院都参与了,这人选的事情且有得争了,这一直是大明士大夫优良传统,从大明开国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延续了两百多年都不曾让人厌倦。
眼看着身旁竖着那么一颗蟠龙柱,也没想这是什么地方,将身子往柱子里缩了缩,方正金銮殿上人那么多,少了个把人也也不会有人注意,左右看了一眼,见自己成功的隐藏起来,打了一个哈气,就斜靠在柱子上打起了屯来。
如杨峥所料,场上因人选的问题争论不休,吏部以英国公能征善战,且治军严谨,又有追随成祖出兵大漠的经验,是这次的最佳人选,而礼部则认为,张辅虽能征善战,但已五十好几了,且这些年也没怎么管兵事,对付瓦刺这样的强敌,已不适合他了,而朱勇则不同了,年轻力壮,却有剿灭汉王之功,一身武艺更是冠绝古今,多年来一直担任京营将帅,在将帅中威望颇高,比起张辅显然更合适。
但这一番争论,却不为兵部所同意,他们看好的人是萧授,为了更有说服力,兵部尚书亲自将萧将军多年来所立下的战功细细说了一遍。
满朝文百官,包括迷迷糊糊的杨大人也听了几句,宣德元年,镇远、邛水蛮银总作乱,萧授遣亦溪硐长官杨通往抚。银总杀杨通。萧授调沅州、辰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